WFU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長期的「肩頸僵硬」還能怎麼解


作者:李鑌

肩頸僵硬實在是太多現代人的困擾了,肩頸僵硬除了多注意姿勢、自我伸展,及定期徒手放鬆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思考模式可以協助我們改善肩頸區域總是緊繃了放鬆、放鬆了又緊繃的狀況呢?

當然是有的,但這一切得從胸腰筋膜 (Thoracolumbar fascia) 開始說起...




胸腰筋膜


筋膜是一種內部的結締組織 (Internal connective tissue),帶狀、片狀的圍繞在肌肉、血管、神經周圍並且給予支持。

胸腰筋膜有三層,第一層胸腰筋膜 (最內層) 走在腰方肌的前面,腰大肌的後面。向腰大肌前方延伸為腰大肌筋膜 (Psoas fascia);往腰方肌外側延伸會包覆著腎臟,為腎筋膜 (Renal fascia);沿著外側一路往前走則延伸到前腹壁的腹橫筋膜 (Transversalis fascia)。這四個不同名字的筋膜其實是同一片筋膜,只是因為位置而有不同的命名。


⬆第一層胸腰筋膜


第一層胸腰筋膜向上與橫膈膜相連,往下則因為腰方肌而與髂腰韌帶 (Iliolumbar ligament) 相連;向內連到腰椎椎體的橫突,而向外它與腹肌群中的腹橫肌和腹內斜肌相連。

除了腰方肌和腰大肌,腹橫肌和腹內斜肌的收縮會直接影響到第一層胸腰筋膜的張力,也就是說,第一層胸腰筋膜透過呼吸和腹橫肌、腹內斜肌的收縮來幫助你建立良好的腹內壓,以穩定脊椎和內臟。

第二層 (中層) 走在腰方肌的後面,豎脊肌和多裂肌的前面。向上連到腰肋韌帶 (Lumbocostal ligament),往內與往下皆與第一層相同,分別連到脊椎椎體橫突和髂腰韌帶。


⬆第二層胸腰筋膜


影響第二層胸腰筋膜張力的大多是背部肌肉,因此這層胸腰筋膜主要的功能是幫助你建立腰椎自然的前凸 (Lumbar lordosis)。而髂腰韌帶往上承接著腰方肌,往下則由髂肌 (Iliacus) 承接,因此與髂腰韌帶相連的第一、二層胸腰筋膜,也協助髖關節的抬高、屈曲。

第三層 (最淺層) 胸腰筋膜走在豎脊肌的後面,向內與脊椎棘突連接,主要功能為協助建立整體脊椎伸直的動作。而這層胸腰筋膜也是為什麼肩頸緊繃的問題我們要從胸腰筋膜開始講起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它會沿著豎脊肌一路往上,與頸部的椎前筋膜 (Prevertebral fascia) 連結;沿著脊椎棘突往上,與頸椎的項韌帶 (Ligament nuchae) 做連接,而因此與頸椎彼此牽動著。


⬆第三層胸腰筋膜


而闊背肌和臀大肌會各從上下與第三層胸腰筋膜連接。所以大家常看到胸腰筋膜的圖長得像下圖,但你只看到最外面那層而已,如果你從文章的一開始看到這,就會知道其實裡面還別有洞天呢!


⬆闊背肌從上、臀大肌從下加入最淺層胸腰筋膜;也可以看到最淺層胸腰筋膜連到脊椎棘突,一路往上與頸椎的項韌帶連結。


椎前筋膜 Prevertebral fascia


頸部的筋膜可分為淺層頸椎筋膜、深層頸椎筋膜 (Cervical fascia),深層頸椎筋膜可以被分成好幾層,就像一圈一圈的頸圈,支持著頸椎不同結構與血管。其由淺到深的分層分別為:覆蓋層 (Investing layer)、支氣管前層 (Pretracheal layer)、椎體前層 (Prevertebral layer),及頸動脈鞘 (Carotid sheath)。

其中椎體前層即為椎前筋膜,椎前筋膜包圍著脊椎椎體及其相關肌肉,包含:斜角肌、提肩胛肌、夾肌、半棘肌,及椎體前肌肉。


⬆藍色框起來的範圍為椎前筋膜,裡頭皆為肌肉;綠色則為脊椎椎體。


椎前筋膜代償胸腰筋膜功能


或許你從來沒想過你的肩頸可以用來呼吸,但其實你可以,而臨床上的確也遇到很多這樣的客戶。

因為沒有辦法透過正常的呼吸模式藉由核心肌群 (橫膈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胸腰筋膜,胸腰筋膜中含第一段提到的:腰方肌、腰大肌、豎脊肌、多裂肌等肌肉) 來建立很好的腹內壓,所以用椎前筋膜包覆的肌肉來做代償,協助建立腹內壓。

當你沒有辦法透過胸腰筋膜建立足夠的腹內壓 (第一層) 或是維持腰椎的前凸時 (第二層),第三層胸腰筋膜就會透過豎脊肌往上讓位在椎前筋膜裡的頸椎肌肉出來做代償。如果你的肩頸三角處 (即豎脊肌終止在肩頸處) 總是非常緊繃,那可能就是你的核心無法建立足夠的穩定度,所以身體在想辦法代償。


⬆豎脊肌圖示,左邊可以看到豎脊肌如何從腰部一路往上到肩頸三角處與頭頸部。右邊則可看到於肩頸三角處的豎脊肌走進椎前筋膜,並且與裡頭的肌肉:提肩胛肌、夾肌、半棘肌,互相重疊。


而這類的病人通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你一定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程度不等的胸式呼吸 (Chest breathing),甚至是頸式呼吸 (Neck breathing)。

正常的呼吸模式是胸腔會做前後向徑和左右向徑的擴張,不應該看到往上的擴張動作,當你看到胸廓向上擴張的呼吸方式,代表病人正在用斜角肌來協助呼吸 (斜角肌也在椎前筋膜裡,連到第一肋骨,收縮時可將肋骨上提),這會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呼吸方法,甚至後續可能會影響到你的握力、及肩胛、肩膀功能活動。


你會觀察到什麼?


說了這麼多,那麼,你看到一個肩頸總是緊繃的人有什麼樣的表現時,應該要立刻聯想到「阿呀!他的核心不夠穩定脖子在幫忙了」呢?以下我幫大家整理三個觀察的重點:

1.「胸廓活動」:是不是不夠腹式呼吸,用太多胸式呼吸和頸式呼吸?正常的呼吸腹部和胸部的起伏比例要是一樣的,並且不可以看到脖子的肌肉在出力幫忙呼吸。而胸廓的活動應該要往前後左右均勻的擴張,位在胸部處的上肋骨要往前後向擴張、胸部以下的下肋骨要往兩旁擴張,可以觀察看看下肋骨有沒有往左右兩旁的擴張?

這個觀察的重點是正確的呼吸方式才可以確實擴張到核心肌群並且給予張力來穩定軀幹,等於是幫「核心穩定機制」按下一個開始的按鈕,如果你連開始的按鈕都沒按下去,又怎麼能期待可以有好的核心啟動呢。

2.「腰也要呼吸」:呼吸時不只胸廓、肚子要有起伏,其實你的腰也要有起伏,因為胸腰筋膜裡的腰方肌、豎脊肌都在這裡呀,所以可以觀察看看腰的脊椎兩旁,呼吸的時候是否有起伏。




因為胸腰筋膜在腰的位置,胸腰筋膜是核心的一部分,你的呼吸應該要擴張到所有被定義為核心肌群的肌肉們。吸氣時有先受到擴張的核心肌群,才可以在吐氣時產生足夠的反彈力以產生力量的傳遞。

「軟組織受到適量伸展後的收縮能產生更多力量」,如果呼吸時腰椎兩旁的位置沒有起伏,就代表你的胸腰筋膜沒有受到應有的擴張,也就無法產生足夠的力量。沒錯,你的背也應該要幫忙呼吸喔,不要忘記你還有背呢!

3.「站姿彎曲觀察」:漂亮的「站姿下膝蓋伸直的往前屈體動作」應該是整條脊椎呈現出一條完美的弧線,整條脊椎指的是從頸椎、胸椎、腰椎,到薦椎。如果你不給任何提示,請客戶膝蓋伸直、身體往前彎曲、手試著去摸腳趾,觀察看看他是不是會不自覺將頭抬起。


⬆左邊為正常站姿往前屈體,右邊顯示頸椎不自覺抬起。


如果是,代表他的胸腰筋膜本身無法產生足夠的穩定度,所以需要提供額外張力的協助。走在豎脊肌後面的第三層胸腰筋膜與頸椎的椎前筋膜相連,可以透過椎前筋膜裡的肌肉的收縮來增加椎前筋膜以至胸腰筋膜的張力,來提供足夠的核心穩定。


治療運動


所以除了注意姿勢、自我伸展、定期請專業人員協助放鬆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兩個呼吸運動的練習來改善肩頸僵硬的狀況。

呼吸運動想要達到的目的是:透過正確的呼吸模式讓核心肌群都得到應有的擴張,讓核心肌群的彈性變好以增加腹內壓、提供良好的穩定度。不需要透過核心肌群以外的肌肉,尤其是頸部的肌肉,來代償協助。

躺姿呼吸:在躺姿呼吸我們要確實透過腹式呼吸來擴張到前側和兩側的核心肌肉,包含腹內斜肌、腹橫肌。

腹內斜肌與腹橫肌與第一層胸腰筋膜相連,第一層胸腰筋膜又透過腰方肌與髂腰韌帶和髂肌相連。所以我們可以躺著,將下肢呈現髖屈90度、膝屈90度的姿勢,腳跟輕放在椅面上,透過髖屈的動作給予第一層胸腰筋膜更多的訊息輸入,讓胸腰筋膜的擴張效果更好。




我們不想要其他肌肉來幫忙,所以整個過程中要確實保持下巴輕收、脖子拉長,肩頸、胸部放鬆,不要聳肩或含胸。再來你只要專注在呼吸就好,慢慢將氣吸到腹部、下腹部,感受到下腹部前側和兩側的擴張,然後再慢慢吐氣。

做的時候一邊體察自己的身體,如果覺得快要無法維持上述的姿勢就代表你的身體累了,就可以休息一下。記住,運動的重點是動作的控制,而不是運動時間的長短,維持上述良好的動作控制可撐個2~3分鐘算一次,一天重複兩三次。

趴姿呼吸:趴姿呼吸其實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鱷魚式呼吸,在這個呼吸練習我們要確實擴張到在背側的核心肌群,包含:豎脊肌、多裂肌、腰方肌。

趴姿下雙手往前交叉在額頭下方,呈拱手姿,小拇指側與地面接觸、額頭則靠在大拇指側,手肘自然打開不要夾。我們一樣不想要其他肌肉出來幫忙,所以記得過程中一定要保持下巴輕收、脖子拉長、不要聳肩或含胸。

這個姿勢下你的肚子壓在地板上,所以吸氣的時候可以更強調在背部的擴張,專注在呼吸,吸氣時感受到下背部、兩側腰部的擴張,然後再慢慢吐氣。




當你覺得你無法維持在下巴輕收、脖子拉長的姿勢,或是會一直想要聳肩時,就代表要休息了。一樣可以視自身能力撐2~3分鐘算一次,一天重複兩三次。


相關文章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產後運動一次報你知


作者:李鑌

上週五受邀請到台中的月子中心講課,趁著印象深刻,幫自己和大家整理了一下,一起來看看懷孕和生產會為女生的身體結構帶來哪些改變,又產後婦女可以自己練習一些什麼來促進身體的恢復。


孕期對肌肉骨骼系統產生的改變


女生懷孕的時候因為激素影響,會導致肋骨往外、往上展開,前後和橫向的直徑可以增加到2公分左右,而且產後不一定會回到產前的狀態。

另外,激素也會使得女生整體的韌帶張力降低,而影響到很重要的核心結構:胸腰薦筋膜,而減少了其穩定軀幹的能力。韌帶張力降低也會導致關節較為鬆弛,讓個案容易受傷,尤其是背部、骨盆,及下肢承重關節等。

隨著寶寶長大,到懷孕末期媽媽的腹部肌肉會被牽張至最大彈性極限,大大減少了腹部肌肉收縮的能力,尤其是腹直肌,而懷孕末期因為身體重心的改變導致腰椎過度前凸,也將低腹部肌肉的機械性收縮效益。

骨盆底肌在整個孕期要抵抗體重的變化,寶寶的重量往下壓,到懷孕末期會使媽媽的骨盆底肌下降約2.5公分。


生產對肌肉骨骼系統的影響


自然產因寶寶從陰道產出,給予骨盆底組織極大牽拉和撕扯的應力,造成位在骨盆底的陰部神經的牽張壓迫,及骨盆底肌肉組織的撕裂。

剖腹產寶寶不從陰道產出,而是從腹部做一個切口,屬腹部手術,手術必須將每層腹肌都切開而對腹部肌肉群造成直接的傷害。

有些孕婦則是經過漫長的分娩才決定剖腹,其骨盆底的肌肉和神經組織仍已受到分娩帶來的應力。


核心肌群


核心、核心,大家常講也常聽,但你知道核心肌群包含哪些肌肉嗎?大家可以把核心想成一個在你軀幹中心的圓柱體,再強調一次,是一個圓柱體喔!所以它不只有大家最熟知的腹肌,它的上面是橫隔膜、下面是骨盆底肌,中間那圈包含了前側及兩側的腹肌群,和後側的胸腰薦筋膜等構造。




好的核心肌群可以儲存能量 (用以穩定脊椎) 並釋放 (用以驅動四肢),當你吸氣時橫隔膜往下,因為腹肌群、胸腰薦筋膜、骨盆底肌保有彈性,不會全然地被撐開,因此可以增加腹腔內的壓力,穩定脊椎、骨盆、內臟等;吐氣時橫隔膜上升,腹肌群、胸腰薦筋膜回彈,而將力量傳遞至四肢做出動作。

核心肌群就好比裡頭裝滿水且有加蓋的水桶,吸氣時橫膈膜下降就等同於你將蓋子往下壓,有彈性的桶壁不容易被撐開,桶子裡頭的水壓增加,能儲存較多能量;吐氣時橫膈膜上升等同於你把往下壓的蓋子放掉,彈性的桶壁產生反彈力,將剛剛的能量釋放並將蓋子回彈。




你一定發現了,在這段講的核心肌群幾乎全部都因為懷孕的過程受到影響。肋骨往上、往外的位置改變不利於橫膈膜的往下收縮;因為激素導致的整體結締組織與韌帶張力降低,使得胸腰薦筋膜變得鬆弛而失去原有的彈性;腹肌群和骨盆底肌隨著寶寶的長大被牽拉到其最大彈性極限。而自然產和剖腹產,更是分別對骨盆底肌和腹肌直接造成傷口。

也就是這個有加蓋的水桶桶壁變得鬆弛沒有彈性甚至產生破口,蓋子較不容易往下壓之外桶壁也變得鬆弛,導致裡頭的水壓無法有效增加,當然就無法如之前那般這麼好的儲存能量 (穩定脊椎) 並且釋放 (驅動四肢)。

沒辦法在活動時好好穩定脊椎當然就容易有腰痛、薦髂/骨盆帶疼痛等問題產生,所以孕產後容易有上述的疼痛與孕產時對核心肌群造成的傷害有很大的關係,了解這些問題會發生的原因,才可以幫助自己更知道要如何改善喔。


身體問題及注意事項


綜合以上,生產過後的女性會有的身體問題,以及物理治療專業可以怎麼協助如下圖。




值得注意的是腹直肌分離,腹直肌分離不只會發生在孕婦及產後婦女,少數的老年人、甚至一般男性也偶會發生,但孕婦特別常見,因為孕期隨著寶寶長大將腹直肌撐到最極限,而整體的韌帶張力降低又使得位在腹直肌中間的白線更容易發生分離。腹直肌分離可發生於身體中線上高於肚擠、與肚臍同高,及肚臍以下這三處,所以這三個地方都要檢查。




檢測方法為躺姿下雙膝彎曲、腳平放在地上,手觸摸於身體中線上高於肚臍處,之後做類似仰臥起坐的動作,將頭慢慢抬離地面直到肩胛骨也離開地面為止,去感覺身體中線處是否有分離。然後分別在肚臍同高處、肚臍以下處,都要再檢查過。


⬆腹直肌分離檢測,手摸於身體中線處,頭抬離地面直到肩胛骨也離地。


若在任一處有超過兩指幅的分離,則只能做腹直肌分離的矯正性運動,直到腹直肌分離減少至兩指幅以下才可以開始脊椎骨盆的穩定運動,因為脊椎的穩定運動有可能會啟動到腹斜肌群,腹斜肌群的收縮會將腹直肌往身體兩旁拉扯,將不利其於中線處的癒合。

而骨盆底功能障礙包含骨盆腔器官脫垂、大小便失禁、疼痛和張力過強等。骨盆底肌運動則是在產後可立即開始,越早開始越好,並無特別限制。

若大家在產後想自己做一些運動加速身體恢復,務必遵循上述提醒大家的原則,若有疑慮請尋求專業意見(醫師、物理治療師等)之後再開始。下面最後為大家介紹「腹直肌分離矯正運動」及「脊椎穩定運動」,為避免篇幅過長,想知道骨盆底肌相關運動訓練請點文末連結。


腹直肌分離矯正運動


我們希望在做這個運動過程中可以保持兩側的腹直肌集中在中線處不分離,所以要先拿大浴巾在腹部處交叉將自己的腹部纏住,稍有壓力感即可,不用到有緊勒的感覺。




矯正腹直肌分離的運動動作與檢測時的動作類似,躺姿下雙膝彎曲、腳平放在地,一樣要做出類似仰臥起坐的動作,只是在做矯正性運動時「只需要讓頭離開地面」即可,也就是在你感受到腹部要出力之前就要停止了。


⬆腹直肌分離矯正運動,保持浴巾纏繞於腹部,將頭抬離地面即可。


配合呼吸,先輕輕吸一口氣後憋住,同時頭抬離地面,懸空撐個2~3秒後,一邊吐氣一邊將頭放回地面,這樣算一下,每次十下,一天可做2~3次。要特別先吸氣憋著之後再將頭離開地面的原因是,這樣可以增加腹內壓,以協助頭在活動的時候保持脊椎的穩定。


脊椎穩定運動


再提醒一次,要先確定腹直肌的分離已在兩指幅以下才可以進行脊椎穩定運動喔。這裡的脊椎穩定運動不是要教你做什麼棒式,脊椎穩定運動的重點是「動作控制」,要練習你將脊椎控制在正中位,且在分別活動四肢的同時可以保持脊椎在正中位而不跑掉的能力。

我們可以先在四足跪姿下試試看,先將屁股翹起來、骨盆前傾,腰椎、肚子往地面的方向凹陷下去;再反方向將骨盆後傾,慢慢將腰椎往天花板的方向拱起。


⬆屁股翹起骨盆前傾、腰椎往地板方向凹陷、上胸椎和頸椎抬起。


⬆骨盆後傾、腰椎往天花板方向拱起、上胸椎和頸椎往下。


屁股翹起來時是腰椎最低的位置,腰椎往天花板方向拱起時是腰椎最高的位置,試試看將自己的腰椎維持在最低、最高位置的中間,胸椎、頸椎保持平行地面,此即脊椎正中位。


⬆維持脊椎正中位。


這個中間的位置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主觀覺得是就是,你會覺得要維持在這個「中間」的位置會有一點點難,感覺肚子那一圈有個隱隱的力量要撐住,感覺到了嗎?沒錯!這就是核心在出力的感覺。

你可以試試看一邊維持在正中位一邊數 1, 2, 3, ... ..., 29, 30,要數出聲音,這樣可以幫助我們不會憋氣。數到30算一次,每回可重複3~5次,這邊大家要多多察覺自己的身體,當你覺得身體開始發抖、或無法順利維持在正中位會一直跑掉,甚至有些痠痛的症狀出現時,代表你的核心累了,你的身體在提醒你該休息了。

所有運動都是差不多就好,沒有一定要做到幾下、重複幾次,次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運動的過程中有沒有控制好你的身體,有好好控制自己的身體不用做太多下也就有復健的效果了。

當你可以很輕鬆地維持在正中位並數到30時,你就可以加上四肢的動作。比如先維持在正中位後,將右手抬起,一樣數出聲音到30,再將右手放回地面,休息一下之後換左手抬離、右腳抬離等等。


⬆維持脊椎正中位並抬起右手,以增加訓練難度。


這個運動可以在躺姿、坐姿、站姿下練習,在任何姿勢下你都要有維持脊椎在正中位的能力,才可以確保未來你在照顧寶寶、做家事,或工作等日常生活活動中,你的核心都可以穩定好你的脊椎,才不容易受傷。


相關文章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產後恢復運動


作者:李鑌




詳細內容在相關兩篇文章中提過,這裡提醒大家產後運動該注意的四件事情,若想知道更細節請點文末連結:

👉  懷孕及生產會對核心肌群程度不等的傷害,為避免後續相關問題產生,核心肌群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  研究顯示,產後5周到3個月有36%的女性持續有腹直肌分離的狀況,腹直肌分離超過兩指幅不宜開始其他核心運動,只能先進行腹直肌分離矯正運動。

👉  骨盆底肌的運動可以在產後立即開始,以減輕相關症狀及其持續時間。

👉  脊椎骨盆的穩定運動其重點在控制,應將其帶入日常生活活動中以達最佳效果。






相關文章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衛教講座


越來越多介入型的研究在做病症的處理時,會加入認知訓練 (Cognitive training) 的介入計畫,而且其結果往往對症狀的改善、疼痛的減緩、功能上的進步有正面的影響。

什麼是認知訓練呢?就是教育患者正常的身體解剖構造、身體如何透過這些構造運作、又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而產生症狀、日常生活中該注意什麼姿勢和動作,又如何避免再次受傷等等,就是我們說的衛生教育,簡稱「衛教」。

了解自己的身體對症狀的處理是很重要的一環,現在有不少企業、公司注意到這件事,也很注重公司員工的身體健康,會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衛教講座讓員工在工時中參加。以下有些講題甚至講過好幾場,放上來跟大家分享,大家也可以自己多注意。

聯絡:lipinpin0987@gmail.com




講座邀約


2018.11.21 優人神鼓

2020.10.12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二大隊莊敬分隊
2020.10.13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二大隊莊敬分隊
2021.05.11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大隊泉州分隊
2021.05.13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大隊泉州分隊 

2018.04.18 第一金人壽
2018.06.12 匯豐銀行
2020.11.06 何格納斯股份有限公司
2020.11.06 泛亞工程
2021.03.15 華南金控總行
2022.03.22 華南商業銀行新生分行
2022.03.25 華南商業銀行大安分行
2022.05.18 國家發展委員會 (線上)
2022.08.17 台北市信義區行政中心
2022.10.04 國泰世華銀行
2023.05.17 台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101)
2023.06.14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3.07.31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2023.11.08 微風集團
2024.03.07 高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4.06.12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2024.08.14 台灣諾基亞股份有限公司

2019.09.29 焦耳極限訓練中心
2019.10.25 台灣贏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0.12.13 岱宇國際台中

2021.11.19 幸福城堡產後護理中心台中館

辦公族常見的手部危害
2023.10.04 國泰世華銀行台中區 (線上)

肌少症 - 彈力帶自我阻力訓練
2024.10.15 國泰世華銀行


冰敷熱敷怎麼敷?


作者:李鑌

如果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那每個物理治療師心中一定都有一把「軟組織受傷後恢復期程」的尺。軟組織受傷後的恢復期程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也就是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講得學術一點是發炎期、增生期、再塑期。

大家都知道發炎期要冰敷,約莫兩三天後進到亞急性期後可以開始熱敷。可是你知道嗎?這個期程其實是一個 “動態” 的過程,並不是一直順順地往前走的恢復過程。也就是如果你今天因為工作、或是日常生活所需、甚至是訓練,患部使用得比較多,患部就有可能會退回急性期。

可能你腳踝扭傷過兩週了,明明今天早上出門時覺得狀況還不錯,沒有紅腫、活動過程也不會痛,只有角度動到底時還是會稍稍不舒服、有一點點緊繃感。但工作站、走一整天後,回到家中坐在沙發上休息卻覺得沒有活動它也隱隱作痛。這個狀況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你一定也遇到過對吧。




冰敷還熱敷


所以就衍伸出我們幾乎每天在臨床上都會被病人遇到的問題:「那我現在到底要冰敷還是熱敷?」如果你有看懂剛剛上面我講的,那你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答案,端看你患部當下是在什麼樣的狀態,即處在哪一恢復期程?

判斷患部處在哪一個恢復期程時,我的準則絕對不會是用受傷後的天數,而是患部當下的「症狀表現」。

如果我的手都還沒碰到患部、你的患部連動都不用動就會痛的話,那就是急性期,當下受傷的組織就是在發炎;如果我的手輕輕壓在患部、或是你的患部在正常的活動角度中活動時會痛,那就是亞急性期;如果我的手重壓在患部、或是你要活動到正常角度的底時才會痛,那就是在慢性期。




PEACE & LOVE


通常的建議是發炎期時可以冰敷,冰敷可以暫時使淺層的微血管收縮而減少血液循環,你不會感到這麼紅腫而有消炎止痛的效果。但運動傷害處理原則已經從 PRICE 到 POLICE,進化到現在最新的 PEACE & LOVE。

可以發現「I, ice」不見了,原因是雖然冰敷有減輕疼痛和抑制發炎的效果,但發炎是組織修復必經的過程,因為有發炎身體才可以將協助進行修復的細胞送到患處,抑制發炎會使組織修復的時間拉得更長。而 PEACE & LOVE 中的 A 代表的是 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也就是避免任何消炎藥物及儀器的使用。

但我不認為在急性期時使用冰敷或藥物來抑制發炎、減輕疼痛是全然不好的,因為肌肉的保護性反射收縮機制,疼痛會使得患部附近的肌肉變得緊繃,若太緊繃就會產生肌肉本身的轉移疼痛,導致原本患部就在痛、又有肌肉的轉移痛,而痛上加痛。

而疼痛也會影響到你的睡眠品質,睡眠品質不好又會反過來影響到你的疼痛。所以如果在臨床上遇到患者很痛,而患者先前已看過醫師並開立消炎止痛藥,我都會建議睡前一定要服用,不要一味的覺得吃止痛藥不好而堅持不吃,痛到睡不好隔天起床反而更不舒服。




結語


一般在臨床上遇到的患者還是以不痛為首要目標,所以我並不會這麼死守著 PEACE & LOVE 的原則,急性期很痛時,想冰敷還是可以冰敷的,端看你要的效果是什麼。

如果你只是想讓自己在恢復的過程中舒服一點,那冰熱敷的原則就是:如果連休息不動時都會痛,就冰敷;休息不動時不會痛,想敷點什麼就可以選擇熱敷。

如果你有訓練或工作上的需要,想讓自己好的快一點,且願意忍受疼痛,那冰熱敷的選擇上你就可以不要冰敷,在急性期直接壓迫 (C, compression)、抬高 (E, elevation)、保護 (P, protection) 後就可以開始熱敷。


跑步相關傷害的自我保養及預防 - 軟組織觀點

 
作者:李鑌




2015年刊登於 PLOS ONE 期刊中,一篇關於「跑者受傷的危險因子與性別差異」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提到,在眾多個人因子、訓練相關因子、健康相關因子中,「受傷病史」及「使用矯正鞋墊」為跑步受傷的危險因子。

回顧的文獻中提及的受傷病史包含:運動相關的內側腿痛、脛骨痛 (Shin splint)、阿基里斯腱疾病,及任何下肢的傷害。

而我們認知中矯正鞋墊可以增加避震效果及補償足部生物力學上的不足,如足部過多的旋前、下肢不等長等,與兩篇高品質的研究結果恰恰相反,研究發現,矯正輔具或鞋墊的使用是跑步相關傷害的危險因子。




另外,2020刊登於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期刊中的一篇系統性回顧研究也提到,「過去與跑步無關的肌骨系統傷害」是短跑跑者受傷的高品質證據危險因子。
 (註:短跑跑者定義為平均跑距每週20公里以下、每次10公里以下。)

近來跑步風氣盛行,跑者們不要忽視自己過去的受傷病史,不管當時的受傷與跑步有無關係,都是跑步再次受傷的危險因子。與跑步相關的受傷,如上述提到的內側腿痛、脛骨痛、阿基里斯腱疾病,可以自己使用滾筒定期放鬆腓腸肌、比目魚肌、屈趾長肌等肌肉,來預防症狀的發生或獲得症狀上的改善。




上班族的腰痠背痛 - 預防及坐姿調整

 
作者:李鑌




久坐上班型態的衛教講座,是我從出社會工作到現在最常講的題目。每年少說一場,多的話一年四五場都有可能了,有些單位甚至自己加場,希望每個部門的同仁都可以聽到。

以前在健保體制下服務,現在在自費骨科市場,隨著自己臨床經驗的累積,每次要講這個題目之前我都還是會微調內容。

對久坐上班族來說,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  坐姿的調整
 · 屁股坐到最後面、背部放鬆倚靠在椅背上,雙腳大腿不懸空
👉  逃離坐姿
 · 不管你坐得多好,腰椎的壓力坐著就是比站著大
👉  工時之內能做的伸展運動
 · 靠牆站收下巴、坐姿下自我胸椎鬆動、找到骨盆腰椎正中位




藉由上述三個自己就可以做到的調整,能讓久坐上班族的不適盡量減到最輕,但真的有症狀了,答應我不要硬撐,還是要尋求專業的協助喔。




消防員常見職業傷害 - 自我放鬆與保養


作者:李鑌




根據2008年「國際消防員協會 IAFF」研究顯示,86%的職業消防員有下背痛病史,而下背痛也是消防員提早退休的最大宗原因。

消防員的工作具有高效率、高衝擊性、高負重等特性,除了下背痛,亦容易導致膝蓋不適甚至疼痛發生,因此,消防員平時的自我訓練及放鬆保養是很重要的。

藉由核心肌群訓練、臀肌及股四頭肌的滾筒放鬆、大腿後側膕旁肌伸展,可以減少腰椎及膝關節的壓力以避免消防員的職業傷害發生。






關於作者


我是一位物理治療師,畢業之後在萬芳醫院完成我的PGY訓練,接觸過的臨床業務包含傳統四大專科、床邊物理治療,及居家物理治療。目前服務於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專精於骨科領域,專長為激痛點治療、軟組織損傷處理、動作評估矯正。

聯絡:lipinpin0987@gmail.com


學經歷


現任: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系聘臨床教師
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 兼任講師
台灣軟組織鬆動協會 課程講師

曾任: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 物理治療師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 居家復能業務 (居家物理治療)

學歷: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


文章發表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Exercise Mechanisms, Effect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on Interventions




國際認證


神經動能療法
Neurokinetic therapy, NKT
Level 3




精選功能性動作評估
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 SFMA
Level 1




研習課程


精選功能性動作評估
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 SFMA
Level 2




精繪解剖
Immaculate Dissection, ID
ID 1~4, 6

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
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DNS
DNS basic course A, B

美式運動按摩
Sports Massage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產後你該知道關於「骨盆底肌」的四個運動


作者:李鑌

之前服務過的居家個案家屬介紹,接到一位自然產後三天的女子的電話,要我去家中幫她看看。

「我在起身的時候從尾椎會有一股力量酸上來,不只起身,只要變換姿勢就會發生。也不太敢完全放鬆的平躺,平躺時下意識之下都會將重量放在左邊多一點。」女子在電話中這麼說,
「你確定是尾椎嗎?因為病人通常不知道尾椎在哪裡。」我問,
「對,我確定,就是屁股縫中間最下面那顆。」她堅定地回答。




除非懷孕之前和懷孕中有良好的運動健身習慣,否則因為懷孕和生產過程的關係,一般產後婦女的核心肌群會變得鬆弛,無法產生足夠的腹內壓來提供脊椎的穩定。而臀中肌和臀大肌的激痛點也會產生轉移痛至尾椎的位置,尤其是懷孕過的女生很容易有臀中肌的激痛點產生。所以在訪視之前,我對這位女子講的話其實有點半信半疑。

我心想可能是核心肌群的弱化導致姿勢轉換過程無法穩定好脊椎產生的疼痛,或是臀大肌、臀中肌的激痛點導致的轉移痛不適,第一時間倒還不覺得是骨盆底肌引起的不舒服。

訪視這天做了一些動作檢查之後,我做了細部的觸診,當然在臀大、臀中肌的位置的確有激痛點,但她說就是一直都有的肌肉痠痛,與她生完這三天的疼痛不同。之後我往尾椎的地方檢查,發現真的是在尾椎旁的兩側、臀大肌的深處,有明顯的壓痛,尤其是右側,我輕輕一壓女子幾乎是要跳起來了。

我再請她用力收縮骨盆底肌並撐五秒後讓骨盆底肌完全的放鬆,用力收縮的時候沒事,但是放鬆的過程中出現了她抱怨的那種酸痛感,這讓我確定了原來是她的骨盆底肌在哀嚎。


啥米肌?齁!骨盆底肌啦!


骨盆底肌是肌群,不只有一條肌肉,這些肌肉連接後面的尾骨和前面的恥骨,像一張吊床位在身體中軸的最底端。在孕期的過程中隨著寶寶長大的重量往下壓而被迫下降,又自然產因寶寶從陰道口產出,造成骨盆底的神經及肌肉組織的拉傷甚至撕裂。


⬆隨著寶寶長大,骨盆底肌可被壓迫下降約2.5公分。實線為原本位置,虛線為模擬下降曲線。


產後的骨盆底機能障礙包含:器官脫垂、大小便失禁、疼痛及張力過強等,其中疼痛及張力過強常是因為骨盆底肌群受傷之後的肌肉痙攣所引起。

肌肉受傷後都會有反射性收縮,這是一種保護機制,因為它不想要你再把它拉長以避免更嚴重的傷害,所以這個時候除了教育病人如何收緊骨盆底肌以避免漏尿之外,如何放鬆骨盆底肌也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否則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性交疼痛而影響到生活品質喔!


骨盆底肌怎麼收縮?


要運動你的骨盆底肌之前要先知道骨盆底肌是怎麼收縮的,骨盆底肌收縮會產生『往上拉提』和『皺起』這兩種動作,兩個要訣提供給你。

第一,剛剛有提到它像懸在身體中軸底部的一張吊床對吧,所以要想像你要從這張吊床的最中心把它往上拉,也就是朝心臟的方向提起。那吊床的最中心在哪裡?吊床的中心就是我們說的會陰,女生的會陰在肛門和陰道之間的區域(男生則在肛門和睪丸之間)。


⬆骨盆底肌圖示,此視界為從心臟往腳的方向看,圖的下方為身體前方。


第二則是要想像將束口袋的袋口束緊的動作,也就是皺起,這就很好理解了吧,就是你平常憋尿或憋屁的動作。要將骨盆底肌的收縮做的完美,這兩個動作缺一不可,除了束緊還要上提。


骨盆底肌復健運動


以下我們就來試試骨盆底肌的四個運動,大家可以自行服用,這些運動在產後應立即開始,以減輕相關症狀及其持續時間。但每個人的狀況一定都有些微不同,若有任何疑慮,強烈建議還是要先諮詢過相關醫療專業人士後再開始喔!

在介紹運動之前,有兩件事要提醒大家。第一,收縮骨盆底肌的時候要記得保持呼吸,不要憋氣;第二,收縮的時候要保持輔助肌的放鬆,也就是不要有夾大腿、夾屁股,或聳肩等除了骨盆底肌收縮以外的動作。

收縮-放鬆:收縮後放鬆算一次,重複十次
收縮骨盆底肌5~10秒的時間之後再放鬆至少同樣長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依照自己的程度調整,做得到的話你也可以撐超過十秒沒問題的。

快速收縮:每次15~20下,重複十次
快速的收放骨盆底肌,這邊一定要是快速的收縮放鬆、收縮放鬆喔,多快叫快速?大概一秒至少收放兩次才叫快速。

骨盆底肌有時候需要承受上方突如其來的壓力,比如咳嗽或打噴嚏時,快速收縮才可以活化到骨盆底肌纖維中的快肌纖維,以訓練對抗突然來的壓力的能力,才不會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漏尿了。

升降梯運動:上升、下降算一次,重複十次
這個運動比上面兩項運動多了更多控制上的訓練,你要想像你的骨盆底肌是一台電梯,是直上直下的那種電梯,不是手扶電梯喔。

收縮的時候想像你要一層、一層樓的上升,你要把客人從一樓載到二樓、載到三樓,依序往上;放鬆的時候也是,假如你剛剛把客人載到五樓,你就想像你要一層、一層樓的下降回到一樓,四樓、三樓,依序往下。

你會覺得依序往下比依序往上要難,這很正常,因為依序往下對骨盆底肌來說是離心收縮,任何肌肉的離心收縮都是比較難的!

骨盆底放鬆運動:
這個運動承接上一個升降梯運動,你可以想像放鬆時不只要把電梯降到一樓,要降到第下一樓、甚至地下二樓,練習放鬆的重要性我們前面提過了,收縮和放鬆一樣重要!

有很多人抓不到放鬆的感覺,你可以試試看搭配下列三種方法來協助你的放鬆:一,配合緩慢的深呼吸;二,增加運動回合之間的休息時間;三,可以用力將骨盆底肌收縮到最緊之後完全放掉,來增加身體對緊張/放鬆的知覺。第三個方法我在臨床常用在不自覺聳肩的個案,你可以現在一起試試看,用力聳肩到最高後突然放掉,感覺到了嗎?這就是肩膀放鬆的感覺喔。

有許多人在產後會感覺不到骨盆底肌的收縮和放鬆,尤其是自然產後,原因是寶寶通過產道不只造成肌肉的損傷,陰部的神經組織也收到拉扯受傷了,導致骨盆底區域本體感覺變差的情況。如果你有這樣的情形,你可以在「讓髖關節高於心臟」的姿勢下練習這些運動看看,例如:橋式或肘關節/膝關節姿勢,利用重力來增加骨盆底處的本體感覺。


⬆橋式姿,此姿勢下骨盆底肌高於心臟,收縮起來較簡單且有感。


⬆肘關節/膝關節俯撐姿,此姿勢下骨盆底肌高於心臟,收縮起來較簡單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