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月18日 星期二

身體透過“翹腳”和“特定睡姿”想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作者:李鑌

你是不是也有睡覺時一定要把一隻腳彎起來才睡得著的狀況?或是坐著的時候一定要翹腳,不然就覺得哪裡不對勁?最近手上有一個客戶的症狀是這樣的:

她是一位家庭主婦,做家事會覺得右手麻及無力,尤其發生在拿比較重的鍋鏟時,斷斷續續約莫持續兩三年,最近這幾個月越來越頻繁。評估過程發現不是只有右手無力,連左手都沒有力氣,這讓我覺得她不是只有上肢和頸部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可能在核心。

再細問之下,知道她生兩胎都是剖腹產,還曾經因為盲腸炎而接受過腹腔鏡手術,等於她的腹部動過三次刀呢。
「喔對了!我睡覺一定要把右腳彎成這樣才睡得著」在我評估到一半時她突然想到,
看了她手術的疤痕,又聽到這句話之後,我確定她的問題就是在核心了。




核心的一員:骨盆底肌


我們在之前的產後運動一次報你知文章中已經提過這個概念,核心是一個圓柱體,包含上面的橫膈膜、中間一圈的腹肌群、胸腰薦筋膜,及下面的骨盆底肌。其中骨盆底肌 (Pelvic floor musculature) 像是身體中軸底部的一個大托盤,負責托住身體裡頭的內容物,從骨盆最前面的「恥骨」連到骨盆兩側的「髂骨」,再到後面的「尾骨」。




骨盆底肌肌纖維中富含大量的慢肌纖維,比起真的做出肌肉收縮 (Phasic contraction),更重要的是保持一定的肌肉張力 (Tonic contraction)。

因此,最主要的功能是透過離心收縮,來避免骨盆腔內的內容物從裂孔掉出,比如子宮、直腸等器官,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疝氣甚至是脫垂。另外,憋尿的能力也與此有關,若骨盆底肌離心收縮的能力較差,無法憋太久,就會有頻尿的狀況發生。




而骨盆底肌與恥骨連接的位置是在恥骨嵴 (Pubic crest) 的後方,這剛好也是腹橫肌和腹內斜肌連到恥骨的位置。因為這樣的連結,你可以把骨盆底肌想成是腹橫肌、腹內斜肌的跟班,它在等這兩者收縮的信號,然後再產生收縮。如果腹橫肌、腹內斜肌的收縮不好,那骨盆底肌就接收不到足夠的信號來做出適當的反應。


⬆左為腹橫肌、右為腹內斜肌,兩者都往下連接到骨盆的恥骨嵴,且不在其上,而是在其稍後方。


因此,核心肌群的分工大致上是這樣的:
👉 橫膈膜、腹橫肌,及腹內斜肌是相對主動的肌肉,負責製造及產生腹內壓,而腹外斜肌、腹直肌會伴隨參與這個步驟。
👉 豎脊肌、多裂肌在身體後面,負責維持腰椎的自然前凸。
👉 骨盆底肌則是相對被動的肌肉,它等待腹橫肌、腹內斜肌的收縮信號,並做出反應,協助維持由上述肌肉產生出來的腹內壓。


骨盆底肌與髖關節之間有什麼連結?


骨盆底肌其實由淺至深可再細分成三層,分別是最淺層的出口 (Superficial outlet)、中層的泌尿生殖膈膜 (Urogenital diaphragm),再來是最深層的盆膈膜 (Pelvic diaphragm)。

而我們常看到骨盆底肌的解剖圖是最深層的「盆膈膜」,盆隔膜有尾骨肌 (Coccygeus) 和提肛肌 (Levator ani) 兩塊肌肉。尾骨肌從坐骨棘連到薦椎的下端和尾骨,所以也叫做坐骨尾骨肌 (Ischiococcygeus),作用為保持尾骨的彎曲。


⬆提肛肌中,與腱弓相連的大部分是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另外特別注意,骨盆底肌在前方連到恥骨嵴的後方,剛好也是腹橫肌、腹內斜肌連到恥骨嵴的位置。


提肛肌包含三條肌肉,由內到外分別是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從前面的恥骨連到後面坐骨棘,相對外側的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在兩旁與增厚的閉孔筋膜 (Obturator fascia) 相連接。

閉孔筋膜來自於閉孔內肌,增厚的筋膜如同一條由筋膜創造的肌腱,又稱為提肛肌的腱弓 (Tendinous arch of levator ani)。而閉孔內肌從閉孔內表面連到股骨轉子窩,是負責穩定髖關節的深部六小條肌肉 (Deep six) 的其中一條,主要產生的動作是髖關節的外轉 (External rotation)。


⬆左為閉孔內肌、右為閉孔外肌,兩條肌肉皆從閉孔連到股骨轉子窩。從後側看,兩條肌肉連接在閉孔的部分,要將閉孔內肌掀開才看得到閉孔外肌。


發現了嗎? - 提肛肌透過閉孔筋膜與閉孔內肌相連接,提肛肌是骨盆底肌中盆膈膜的一部分,而閉孔內肌負責髖關節的旋轉動作。沒錯!如果單側骨盆底肌失能,會因為與閉孔內肌有連結的關係,而影響到該側髖關節的旋轉動作 (內轉/外轉) 喔。


⬆髖關節外轉動作,左為趴姿下、右為坐姿下。


⬆髖關節內轉動作,左為趴姿下、右為坐姿下。


但反過來說,有髖關節問題的人則不一定有骨盆底肌的問題。造成髖關節問題的原因很多,除非有骨盆底肌症狀或相關病史,如:排尿問題、排便問題、下體過度敏感 (性交疼痛)、會陰神經病變 (Pudendal nerve neuropathy) 等,否則不會懷疑到骨盆底肌。


相反的關係 Inverse relationship


健康沒有失能的肌肉,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應該要可以順暢的收縮到短及延展到長,能在「縮短」與「拉長」之間自由來回。物理治療師常說的肌肉失能就是肌肉沒有辦法順利做到這件事,因此肌肉失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卡在縮短,即無法拉長;另一種則是卡在拉長,即無法縮短。

剛剛上一段我們提到,單側骨盆底肌失能會因為與閉孔內肌有連結,而影響到該側髖關節的旋轉動作,也就是提肛肌的失能會導致閉孔內肌的失能。而且!這兩條肌肉的失能會恰恰相反呢,看不懂什麼意思嗎?下面立刻來解釋。

失能恰恰相反的意思是,如果單側提肛肌卡在縮短,那麼該側的閉孔內肌則會卡在拉長。導致該側骨盆底肌的張力變強,而該側髖關節喜歡在內轉的姿勢,做髖外轉動作時會不太順暢或角度受限 (因閉孔內肌卡在拉長不會縮短)。

臨床上聽到的主述和觀察到的表現就會是:個案可能平常很愛憋尿,憋尿可以憋很久;而該側髖關節喜歡擺在內轉姿,比如喜歡另一隻腳翹腳在該腳上。


⬆兩端骨頭的位置是固定的,提肛肌若失能卡在縮短,閉孔內肌則會卡在拉長而失能。


相反來說,如果單側提肛肌卡在拉長,則該側閉孔內肌會卡在縮短。導致該側骨盆底肌張力較低,而該側髖關節喜歡在外轉的姿勢,做髖內轉動作時會不太順暢或角度受限 (閉孔內肌卡在縮短不會拉長)。

臨床觀察包含:個案可能較頻尿、偶會在打噴嚏或咳嗽時漏尿;而該側髖關節喜歡擺在外轉姿,比如翹腳在另一隻腳上。


⬆兩端骨頭位置固定,若提肛肌失能卡在拉長,閉孔內肌則會卡在縮短而失能。


⬆左圖這樣的翹腳姿勢,右腳為髖外轉、左腳為髖內轉。而右圖,左腳為髖外轉、右腳的髖關節則在正中位置。


筋膜是貫穿全身的結締組織,除了支持身體構造和傳遞能量外,也有維持姿勢的功能。我們平常的姿勢會影響到筋膜的走向,而筋膜的走向固定久了也會反過來影響到我們的姿勢。

最後讓我們回想一下第一段講的案例,這個個案喜歡在睡覺的時候把她的右腳擺成這個姿勢,這代表她的右腳比較喜歡在髖外轉的姿勢,因為這個姿勢剛好順著她的筋膜走向走,她會覺得比較舒服自在。




髖外轉代表閉孔內肌比較縮短,因為「相反的關係」,所以右側的提肛肌比較拉長。那她會有哪些臨床表現呢?答對了:頻尿、漏尿,如果有翹腳的習慣,她平常應該也會喜歡把右腳翹在左腳上。如果個案是女生的話你還可以小聲的問問看,在排尿的時候尿液應該會偏向左邊喔,說不定曾經上蹲式馬桶時,有不小心尿到左邊鞋子的經驗。

😮 【但請大家不要過度衍伸此篇的意思,不是看見黑影就開槍,看到翹腳就代表一定有問題。個案的病史、主述、及評估結果都要指向有核心及骨盆底肌的問題,再加上有單側髖關節的相關症狀表現,以上所有的要素都要符合,那「習慣性翹腳」或「睡覺喜歡把腳擺成某個特定姿勢」對我們才會是有意義的。】


可以如何改善?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原來單側骨盆底肌的失能會導致該側髖關節某一旋轉方向的失能,時間久了,失能的筋膜鏈定型,身體就會喜歡順著已定型的筋膜鏈擺在某些特定姿勢,比如固定的翹腳姿勢、特定的睡姿,來讓自己比較舒服自在。而我們可以透過活動失能的筋膜鏈來改善這樣的狀況,這篇我們要活動的就是骨盆底肌。

骨盆底肌收縮時會產生朝上、朝心臟方向,及皺起的動作。我們可以藉由運動,在四足跪姿下,誘發有問題那側骨盆底肌的收縮或放鬆來改善相關症狀。

但在進行以下運動之前,不要忘記我們前面說過,骨盆底肌在等待腹橫肌和腹內斜肌的收縮訊號,然後再產生收縮。參考先前長期的肩頸僵硬還能怎麼解文章中的運動,先啟動腹橫肌及腹內斜肌的收縮,再做本篇的運動會是更明智的選擇。

如果該側提肛肌卡在拉長,骨盆底肌張力偏低,則誘發該側骨盆底肌收縮:

以左側為例,在四足跪姿下、維持脊椎正中位,將左側膝蓋往前跪一些,也就是離心臟近一點。左側的腳踝可以墊起,更可以誘發到該側骨盆底肌的收縮。我們希望髖關節的筋膜回到正中的位置,所以在這裡不用特別強調髖關節的內轉或外轉,只要將其擺在正中位即可。




手腳著地點不動,配合呼吸,在吸氣的時候將身體平移往前,模擬骨盆底肌往心臟收縮的方向,並順勢將骨盆底肌輕輕收緊;吐氣時身體慢慢回到原本的位置,並且順勢將骨盆底肌放鬆。因為我們要誘發收縮,所以運動的過程中要特別集中注意力在吸氣動作時。




如果該側提肛肌卡在縮短,骨盆底肌張力偏高,則誘發該側骨盆底肌放鬆:

一樣以左側為例,在四足跪姿下、維持脊椎正中位,將左側膝蓋往後跪一些,也就是離心臟遠一點。因為我們要誘發的骨盆底肌的放鬆,所以不需要特別將腳踝墊起,平放在地板上即可。我們一樣希望髖關節的筋膜回到正中的位置就好,所以只要將髖關節擺在正中位即可。




手腳著地點不動,配合呼吸,在吐氣的時候將身體平移往後,模擬骨盆底肌放鬆時遠離心臟的方向,並順勢將骨盆底肌放鬆;吸氣時身體慢慢回到原本的位置,並且順勢將骨盆底肌輕輕收緊。因為我們要誘發放鬆,所以運動過程中要特別集中注意力在吐氣動作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