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與「髖夾擠症候群」脫不了關係的恥骨肌


作者:李鑌

恥骨肌從恥骨的恥骨線 (Pectineal line) 連到股骨小轉子的下方,這樣的解剖附著處使它成為五條大腿內收肌中與核心最相關的一條,也與髖夾擠症候群、早發型退化性髖關節炎等問題息息相關。


容易代償核心的恥骨肌


身為本質核心的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往下連接至骨盆的髂脊、腹股溝韌帶外側1/2~1/3,並藉由聯合肌腱連接至恥骨弓的位置。腹股溝韌帶為一連接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的結締組織,在身體中扮演著 1) 支持鼠蹊處的軟組織、2) 將腹部與骨盆牢牢緊繫的重要角色。




腹股溝韌帶是結締組織,本身不會自己收縮,是因為有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附著,才使得它對骨盆前側產生好的穩定作用。而有兩條肌肉會從上走在腹股溝韌帶深處,並往下連接在股骨小轉子處,那就是髂腰肌與恥骨肌。

因為這樣的解剖鏈結,當你無法透過腹內斜肌、腹橫肌建立足夠的腹內壓來穩定腹部-骨盆帶時,髂腰肌和恥骨肌就是身體拿來代償此處張力的第一順位。




當你的本質核心有好好做事,使得腹股溝韌帶處的張力足夠穩定時,髂腰肌與恥骨肌就能專心於它們在人體中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活動你的大腿骨、做出髖關節的動作。髂腰肌是髖屈的最主要肌肉;恥骨肌則除了協助髖屈,亦與髖外展肌群協力負責髖關節在冠狀面上的穩定。

若本質核心偷懶不做事,髂腰肌與恥骨肌就必須把它們最重要的任務放一邊,先去幫忙穩定腹股溝韌帶處的張力。此時髂腰肌和恥骨肌會把股骨頭塞進髖臼中,將原本應該保持彈性、具活動性的髖關節鎖死,好提供一個穩定的支點讓它們去協助腹部-骨盆帶的穩定,並且把自己的張力調高,來代償此處的張力不足。

如此一來,大家熟悉的「髖夾擠症候群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or hip impingement syndrome)」就這樣慢慢產生了。


內側旋股動脈


除了上述的軟組織,這個區域還有一個解剖上的特色值得大家注意。

股動脈在走到股三角之前會朝外側分出一條名為深股動脈 (Deep femoral artery) 的分支,這個分支會再分出內側與外側旋股動脈 (Medial/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其中內側旋股動脈會穿過髂腰肌和恥骨肌,並往後走去,為股骨頭的主要血液供應來源。




若發生外傷、骨折,或是手術過程導致內側旋股動脈受傷,會大大影響到股骨頭的血液供應,而造成股骨頭的缺血性壞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VN)。

我們剛剛說了,髂腰肌、恥骨肌的失能緊繃會造成髖夾擠,反覆的髖夾擠容易傷害到髖臼唇 (Acetabular labrum) 及鄰近軟骨,使得髖關節發生早發性的退化性病變。這兩條肌肉的緊繃亦會造成內側旋股動脈的壓迫,使得股骨頭處的血液供應不良,也容易產生退化性髖關節炎的相關症狀。


髖夾擠症候群


髖夾擠症候群典型發生在健康、且具有活動力的成人,常介於25~50歲間,大多有運動習慣。喜歡從事的運動通常會需要用到極致的關節角度,如曲棍球、武術、田徑等,需要大的髖屈角度 (Deep hip flexion) 或繞著軸心旋轉 (Pivoting) 的動作。

髖夾擠的疼痛常是默默地發生,較少個案會指出是在某一個特定動作或活動之後開始疼痛。個案主述疼痛的常見位置在前側鼠蹊處,可能抱怨外側與後側也會有連帶的不適。大多會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個 C,並扣住髖部外側大轉子上方來描述疼痛的位置,這個即是鼎鼎有名的 C sign。




身體檢查則會發現,髖屈90°下的髖內轉角度與健側相比會明顯下降;髖屈與髖外展角度亦可能減少,但這在個案之間較不一致,且通常在病症後期才有可能發生。

再來是髖夾擠測試,90%的髖夾擠個案其夾擠測試 (Impingement test) 皆呈現陽性。🔺夾擠測試:躺姿下,將個案的髖、膝呈屈曲90°,在這個姿勢下將髖帶往內收加上內轉。個案會感受到在髖部的尖銳疼痛,並很可能表示這樣的痛就是平時感受到的痛。

夾擠測試的動作非常類似躺著做屈膝抱胸的動作,所以大家可以自己躺下做屈膝抱胸、抱胸時將膝蓋抱往身體中線的方向試試看,如果產生在髖部的疼痛,那極有可能就是髖夾擠喔!

在更明顯的個案身上可能會看到避痛步態,也是物理治療師們常說的臀中肌步態。在患側腳的站立期時,個案會將身體往患側邊晃動,來代償髖外展肌群的無力、及試圖藉由這樣的方式來減輕走路過程中施加在髖關節上的壓力。

臨床上髖部疼痛的常見原因,除了髖夾擠還有其他三個,補充在下面表格給大家。




恥骨肌觸診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髂腰肌、恥骨肌的緊繃失能是造成髖夾擠症候群的重要原因,而它們的失能源自於代償本質核心的不足。因此,物理治療除了放鬆緊繃的髂腰肌、恥骨肌外,喚醒本質核心是讓髂腰肌、恥骨肌不再緊繃失能的成功關鍵。

最後來看看恥骨肌該如何觸診,要觸診恥骨肌之前有兩個解剖標誌你一定要摸得到,第一是恥骨結節 (Pubic tubercle)、第二是內收長肌。

先摸到恥骨聯合最上部,在恥骨聯合外側2~3公分處即為恥骨結節,也就是腹股溝韌帶的內側附著處。將大腿擺在中等程度的外展,這個姿勢下可看到、摸到內收長肌。

恥骨肌的肌纖維走向與內收長、短肌平行,內收長肌位在恥骨肌的內側、內收短肌則在恥骨肌的深處。恥骨肌附著在恥骨上支的嵴 (Crest of the superior ramus of the pubis),就在內側部分的腹股溝韌帶下方。




摸在恥骨結節的外側即是恥骨上支的前側邊緣,如果還是不知道如何定位恥骨結節的話,你可以沿著內收長肌往它的近端附著處摸,內收長肌於恥骨的附著處就在恥骨結節的內側,非常靠近結節。

恥骨肌的遠端位在股神經血管束的深處,股動脈會往下走在股三角的中間處,在大多數的個案身上應都可摸到脈搏感。

恥骨肌的激痛點位置在恥骨上支的遠端處,就位於皮下。你可以平行恥骨上支的邊緣來回彈撥,應可感受到繩索般的緊繃肌帶,有時甚至可以看到或感受到此肌肉的局部抽搐反應。


參考文獻



Frank H. Netter (2006): Atlas of Human Anatomy Fourth Edition. Saunders, an imprint of Elsevier Inc.

David G. Simons et al. (1999): Travell & Simon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Volume 2, Second Edition.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