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會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不只有梨狀肌,膕旁肌這個原因也常見!


作者:李鑌

你有下列煩惱嗎:
🙈 有骨盆前傾的問題?
🙈 是瑜伽或芭蕾愛好者,但在活動中做出類似坐姿體前彎的動作時,會覺得下肢後側有「整條往下傳遞的疼痛」?
🙈 常常覺得大腿後側與屁股下緣交界處很緊繃,喜歡自己時不時拿按摩球按一按,或一直做大腿後側的伸展來舒緩不適?




有可能是你大腿後側一條叫膕旁肌的肌肉太緊繃去壓到坐骨神經囉,
蛤?太緊繃?!可是我都有一直做伸展和用按摩球放鬆啊,為什麼還是不舒服?
來來來,看下去你就知道~


膕旁肌並不全都是膕旁肌


坐骨神經源於薦神經叢 (Sacral plexus),由L4~S3神經根的前支所組成,約兩公分寬,是人體中最長且最厚的神經。主要支配整個下肢後側的肌肉和皮膚,包含大腿後側、小退後側,及足底。

坐骨神經從大坐骨神經孔穿出離開骨盆腔,一路沿著大腿後側往下到膕窩的最上處終止,並分岔成脛神經和總腓神經。脛神經支配大腿後側的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長頭,及內收大肌坐骨部,而股二頭肌短頭則由總腓神經支配。




我們都知道膕旁肌包含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長頭、短頭,等四條肌肉。但要遵守三個原則才可以說是真正的膕旁肌 (True hamstrings):
1. 要可以伸直髖關節,
2. 要可以彎曲膝關節,
3. 由脛神經支配。

所以真正的膕旁肌其實只有三條,分別是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長頭。股二頭肌短頭始於股骨的臀肌粗隆 (Gluteal tuberosity) 之下的粗線 (Linea aspera) 外側,只符合可以彎曲膝蓋這個原則,既無法伸直髖關節,也不是由脛神經支配。內收大肌坐骨部則符合伸直髖關節及由脛神經支配兩個原則,但無法彎曲膝蓋。




深層縱向系統


股二頭肌長頭 (Biceps femoris long head) 與半腱肌 (semitendinosus) 這兩條真正的膕旁肌始於坐骨粗隆後側的同一個地方,在此處會共享同一條肌腱。這條肌腱往上會與薦粗隆韌帶 (Sacrotubercle ligament) 相連,而薦粗隆韌帶往上,又與薦髂關節的韌帶:背側薦髂韌帶 (Posterior sacroiliac ligament),相融。


⬆左為薦粗隆韌帶、右為背側薦髂韌帶,可以從左圖看到這兩條韌帶是如何相融。


我們可以透過上述人體解剖上的連結,想像一下在活動時,下肢的力量如何往上傳遞到薦髂關節 (Sacroiliac joint):

下肢將身體往前推進時,足底和小腿後側的肌肉協助足弓提高並將腳跟抬起,力量在膝蓋後側藉由腓腸肌往上傳遞到膕旁肌;再由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的共同肌腱傳到薦粗隆韌帶及薦髂關節,給予薦髂關節壓迫後,再傳到同側和對側的下背。

相反的,當將腳往前跨出時,後側的肌肉需要維持離心收縮 (Eccentric loaded),來將髖屈 (Hip flexion) 動作減速,並且打開 (或鬆弛) 該側的薦髂關節。

而上面描述所有在腿部後側的肌肉,除了股二頭肌短頭之外,皆由脛神經 (Tibial nerve) 支配。因此脛神經要協調上述所有在後側鏈上的肌肉及構造,將力量好好地往上傳送到薦髂關節及下背,也就是,藉由產生將身體往前推進的力量來協調背部的動作。

而這條解剖動力鏈 (Anatomy slings) 就是由 Vleeming 等人提出的,深層縱向系統 (Deep longitudinal subsystem)。


⬆脛神經藉由產生將身體往前推進的力量來協調背部的動作。


肌肉卡在拉長的失能導致壓迫坐骨神經


那什麼時候會使深層縱向系統出問題呢? - - - 答案就是大家常聽到的「骨盆前傾」。骨盆前傾除了讓髖關節維持在屈曲的姿勢,真正的膕旁肌會一直處在拉長的狀態,進而導致真正的膕旁肌做不出髖伸動作 (Hip extension)。




真正的膕旁肌這個時候被拉長來協助身體穩定腰椎骨盆區域,而不是做出它們原本擅長的事情:保持可動性 (Mobile),並做出動作。久了之後演變成卡在拉長的失能,即卡在拉長、無法縮短。若卡在拉長的是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就會有坐骨神經的神經張力 (Neural tension) 產生。

上面我們說過坐骨神經從大坐骨神經孔穿出後沿著大腿後側往下走,而從臀部到大腿後側的這段“剛好會走在這兩條肌肉的共同肌腱的深處”。卡在拉長、無法縮短的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變得又長又緊,共同肌腱的張力增加而壓迫到位在深處的坐骨神經。




因此,除了大家常聽到的梨狀肌之外,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這兩條肌肉卡在拉長的失能也會導致坐骨神經的症狀呦!另外,還記得共同肌腱往上會與薦粗隆韌帶和薦髂韌帶相連嗎,所以除了坐骨神經症狀,可能也會伴隨薦髂關節、腰椎骨盆區域的相關主述及問題。


身體觀察


那麼,有哪些評估觀察的重點,可以讓我們知道「哎呀!他的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卡在拉長、無法縮短了」:

1. 靜態站姿下的姿勢觀察:骨盆前傾、屁股翹翹的、腰椎前凸明顯,如下圖中間的姿勢。




2. 站姿下做手摸腳趾的身體前屈動作時,骨盆及髖區域缺乏自然的往後位移 (Posterior shift)。

3. 抱怨生活中有些動作會產生下肢後側的神經張力感、坐骨神經痛。做身體檢查時,躺姿下的直膝抬腿不一定會重現症狀,但坐姿下的坐姿體前彎通常就會引起下肢後側的神經張力感,而站姿下的手摸腳趾動作此症狀會再更明顯。


⬆直膝抬腿測試。


⬆左為坐姿體前彎動作,右為站姿下手摸腳趾的身體前屈動作。


4. 自覺大腿後側緊繃,按摩球按壓會短暫的比較舒服,但過沒多久又一樣了。 
5. 或許伴隨薦髂關節的相關症狀及疼痛。


如何改善?


既然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是卡在拉長而產生症狀,那要改善症狀就必須練習如何將它縮短。前面說過這條肌肉現在變得又長又緊繃,所以我們當然可以用按摩球、或是徒手去按壓放鬆它,但重點是,放鬆完之後一定要做一些讓它縮短的動作練習,而不是去伸展它!

因為該肌肉卡在拉長,我們可以先將它擺到它擅長的位置 (也就是拉長),再專注地慢慢縮短它。這個動作練習的重點是縮短,所以在縮短該肌肉的時候一定要專心地控制好動作。

一開始可以先從簡單的方式練習,躺姿下兩腳膝蓋彎曲、腳平放在地,屁股不用抬起來:




將有症狀的那側腳膝蓋伸直、腳踝翹起,並將整隻腳直直地朝天花板抬起,並且停在可以保持膝蓋伸直的角度。






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收縮時會做出膝蓋彎曲和髖伸直的動作,所以再來需將膝蓋彎曲到90度,並且保持膝蓋彎曲90度下,注意力放在髖部,慢慢做出髖伸直的動作將腳放回地面上。






之後可以將難度加強,動作大致相同,只是起始時需將屁股抬起,來更強調之後髖關節伸直的動作。一樣在平躺姿下,雙膝彎曲、腳平放在地,將屁股朝天花板的方向推高 (即橋式):




將有症狀的那側腳膝蓋伸直、腳踝翹起,並將整隻腳直直地朝天花板抬起,並且停在可以保持膝蓋伸直的角度,過程中屁股都不可以放下來喔!






再來將膝蓋彎曲到90度,並且保持膝蓋彎曲90度下,注意力放在髖部,慢慢做出髖伸直的動作將腳放回地面上。






放回地上後再將膝蓋伸直,最後才能將屁股放下。






文末延伸:症狀主要在膝蓋、小腿後側的半膜肌


那你有沒有想問,如果失能的是真正的膕旁肌中的半膜肌呢?

半膜肌一樣始於坐骨粗隆後側,只是附著處在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共同肌腱的深處,因此它不與薦粗隆韌帶相連;於遠端它也不與半腱肌一起連到脛骨前內側的鵝掌肌群肌腱處,而是連到脛骨內髁的後內側,剛好於膝關節囊的下方。

半膜肌走到膝蓋後內側附著處時會腱化形成膕斜韌帶 (Oblique popliteal ligament),膕斜韌帶的組成大約會有4~5條,形成類似網狀的構造在膝蓋後側,因此半膜肌透過它膜狀的特色 (Membranous nature) 來強化膝蓋後側。另外,半膜肌的滑液囊 (Bursa) 在膝蓋後側也與腓腸肌的滑液囊、膕肌的滑液囊相比鄰。


⬆膕斜韌帶。


因此,與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腱肌失能造成的症狀多在薦髂及髖關節區域,且會有坐骨神經症狀很不同,半膜肌的失能造成的症狀多在膝蓋後側與小腿後側 (Back of knee and calf)。

所以做直膝抬腿 (Straight leg raise) 時感覺到比較多在小腿的張力,或是有貝克氏囊腫 (Baker's cyst,又稱膕窩囊腫 Popliteal cyst) 相關病史或主述,那你要想到的是半膜肌,或是腓腸肌、膕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