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膝蓋前側疼痛的三種分類治療


作者:李鑌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總會時不時遇到來求診的客戶狀況是這樣的:可能是運動量大的男生,一直都有運動的習慣,而且運動強度都還蠻大的;或是以前不愛運動、也沒有運動習慣的年輕女生,但是最近愛上某一種運動,可能是路跑、騎單車、爬山,或跳舞等。




聽起來他們的身體背景相去甚遠,但都為了同一種問題而來,就是運動的過程中膝蓋前側會痛,單腳或雙腳都有可能。常聽到的抱怨如:路跑跑了長距離之後、騎單身時腳往下踩的那個當下、上山還好但下山每一步都會痛,或是跳舞需要蹲站、蹲低的動作時。但是去醫院診所照片子,影像學檢查又看不出膝蓋區域有什麼異常。

你也是這樣嗎?其實你不孤單,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呦!你可能也是「非特定髕股疼痛」的一份子。也因為求診客戶的身體背景差異大,讓我不禁思考,面對不同身體背景卻有著一樣的問題,是不是需要不同的介入方式讓治療可以更有效?




什麼是 非特定髕股疼痛 PFP?


非特定髕股疼痛 (Non-specific patellofemoral pain, PFP) 是一種發生於膝關節的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又稱髕股疼痛症候群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以下簡稱PFP。PFP並非自限型的疾病,研究顯示90%的患者在被診斷後四年還是有症狀;在另一篇16年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只有6%的患者其症狀完全消失。

研究也發現,年長後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中,有45%於年輕時曾患有PFP;而接受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中,則有22%曾有PFP。由此可知,PFP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危險因子。

PFP好發於身體活動多的青壯年,女性的盛行率是男性的2.2倍。症狀其一是與動作相關的髕骨周圍疼痛,例如蹲、跪、上下樓梯,及跑步時。其診斷標準如下:

1. 沒有特定的病理狀況 (Specific pathologies),如韌帶不穩定、髕骨半脫位、感染、膝蓋受過創傷病史、膝蓋接受過手術、關節發炎性疾病,及任何影像學檢查上可發現到的異常。

2. 在下列活動中:久坐、上樓梯、下樓梯、蹲、跑、跪、跳躍、單腳跳,至少有兩種活動會出現髕骨前側或背側的疼痛。

3. 下列四項臨床檢查中至少有兩項為陽性:
A. 徒手將髕骨朝股骨壓迫,產生髕骨處疼痛
B. 觸診髕骨內後側及外後側邊緣,有壓痛
C. 抗阻力下的動態膝蓋伸直過程中,產生髕骨處疼痛
D. 膝伸直的等長收縮過程中,徒手將髕骨朝股骨壓迫,產生髕骨處疼痛




常見的治療


目前已知對非特定髕股疼痛的介入,多面向的治療 (Multimodal treatment) 會比單一面向的治療來得好,即治療計畫中同時含有儀器治療、伸展,及肌力訓練等不同面向的介入。

儀器治療如冰敷、電療、超音波治療,可止痛、促進局部循環、消除關節周圍的腫脹;伸展則多給予在闊張筋膜肌及大腿後側的膕旁肌,用以減輕臏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而股四頭肌和髖外展肌群的開放式肌力訓練 (Open kinetic chain),則是希望可以改善在身體活動時的動態過程中,其下肢生物力學的機制。

但研究發現,即使是多面向的治療,只有46%的患者能夠達到完全不痛的成果,也就是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在多面向的治療後仍有疼痛的狀況。國際髕股疼痛研究組織 (International Patellofemoral Pain Research Network) 表示,影響PFP治療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為:一定要考慮到個體之間「肌肉骨骼的多樣性」及「生物力學上的差異」。

而生物力學上,國際髕股疼痛研究組織也提出了相關的危險因子,建議PFP的治療絕不能只看膝關節區域 (Local),同時也要往近端和遠端考量,近端包含軀幹、髖、股骨 (Proximal),遠端則為小腿、腳踝、足部 (Distal)。

這也符合目前的理論,研究發現PFP患者在執行如上、下樓梯等功能性活動時,常伴隨有骨盆歪斜及股骨內轉增加。認為髕骨的位置改變,不僅是因為股四頭肌的失衡引起,髖無力導致執行閉鎖式活動時股骨位置改變,也是其原因之一。


⬆髕股疼痛的評估、治療,一定要考慮到身體活動時的動態過程中,整體下肢生物力學的機制。


Selfe等人提出:將非特定髕股疼痛再分類


有鑑於此,2016年Selfe等人發表的文章中,藉由七個簡單的臨床評估測試如表一,利用兩種統計分析方法 (Hierarchial cluster/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將127位PFP患者分成三個子類別,分別為:強壯類 Strong、弱又緊類 Weak and tighter,及弱且足扁平類 Weak and pronated foot。


⬆表一:七個臨床測試。


各個子類別在臨床測試上的數值列在表二,而其特色如下,
1. 強壯類:股四頭肌和髖外展肌群的平均肌力最高,且股直肌的延展性最好。
2. 弱又緊類:股四頭肌和髖外展肌群的平均肌力最低,且股直肌和腓腸肌其中一條的延展性差。
3. 弱且足扁平類:足部姿勢指數的平均分數最高,且髕骨活動度最好。


⬆表二:經過兩種不同的統計分析,各子類別在各臨床測試上的平均數值,可供為大家在實際應用上的參考依據。“上標H”表示 Hierarchial cluster;“上標L”表示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值得一提的是,各個子類別在「膕旁肌長度測試」的結果上,其平均大致相同,說明了膕旁肌的伸展雖常是PFP治療的其中一環,但膕旁肌的長度 (即延展性,Flexibility) 無助於PFP患者的分類。

而患者相關因子方面 (Patient-related factors),各個子類別的特色為,
1. 強壯類:較多男性、較低的BMI,及平常的身體活動程度高;疼痛程度較低,且傾向有較高的功能和生活品質。
2. 弱又緊類:較高的BMI、較低的功能,且傾向有較低的身體活動程度,及PFP持續的時間較長。
3. 弱且足扁平類:相對年輕且PFP持續的時間短。

我們都知道PFP患者通常有下肢無力的狀況,這篇研究顯示,強壯類的PFP患者傾向有較少的疼痛、較高的身體功能及生活品質。而為什麼肌力強的人還是會患有PFP?這跟也很常在PFP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臨床表現 -「較差的動作控制能力」有關,因此介入時針對動作控制的評估及處理是重要且必須的!


針對不同子類別的治療


2020年Yosmaoğlu等人延續Selfe等人的研究,讓61位PFP患者接受多面向治療,每週三次、持續六週。其中21位 (34%) 患者在多面向治療之後復原,剩下對多面向治療沒有反應的40位 (64%) 患者,透過Selfe等人提出的六項臨床測試結果被分為三個子類別,接受再六週的特定治療 (Targeted intervention),每週三次、每次45分鐘。

結果發現29位 (72.5%) 患者在接受特定治療後復原,但仍有11位 (27.5%) 患者對特定治療無反應。顯示針對不同子類別的特定治療,可以改善對多面向治療沒有反應的PFP患者的臨床結果。Yosmaoğlu等人對各個子類別的詳細介入列在表三、四、五,供大家參考。


⬆表三:強壯子類別的治療。


⬆左圖為單腳站在平衡板上、右圖為閉眼睛的進階訓練。








⬆對牆運球的進階訓練。


被歸在強壯類的受測者因為已經有相對強的股四頭肌肌力了,所以介入就不是一般傳統的肌力訓練,而是藉由不穩定的平面來漸進式的增加動作控制的能力。


⬆表四:弱又緊子類別的治療。


⬆相撲式深蹲,兩腳外八並比一般深蹲更外展,這個擺位順著臀大肌的肌肉走向、且比較容易感受到腳跟的承重,因此更容易在蹲時感受到臀大肌的發力。


⬆弓箭步這個動作以前腳為主、後腳為輔,做時特別注意前腳腳跟承重並往下發力的感覺。


⬆單腳深蹲,不用一開始就要蹲到底,可以先在後面放個凳子,訓練幾次之後可以利用降低凳子的高度來增加執行時的難度。


⬆下蹲到屁股輕輕碰到凳子就可以慢慢站起,執行時一樣特別注意承重腳腳跟的承重。


弱又緊類則接受下肢的肌力訓練和伸展,只是這篇使用的肌力訓練與以往的開放式訓練不同,相撲式深蹲 (或稱芭蕾式深蹲)、弓箭步、單腳深蹲等都是針對下肢的閉鎖式肌力訓練。唯再近一步分析之後發現,這類別受測者在接受特定治療後雖「自覺恢復程度」有顯著的進步,但「活動時的疼痛」並沒有顯著的降低。

Yosmaoğlu等人推測,這類別患者的主要問題是肌肉無力,在接受這篇設計的閉鎖式肌力訓練之後,可能還是無法在高強度的日常生活活動中 (如上下樓梯) 代償髕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導致雖然再六週的介入讓肌力已經進步將近30%,但活動時的疼痛並無顯著將低。


⬆表五:弱且足扁平子類別的治療。


總結


👉 非特定髕股疼痛的評估與治療若只針對膝蓋區域是不夠的,整體下肢在動態過程中的排列,與股骨、脛骨的轉動,都會影響到髕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而造成活動時的疼痛。因此,髖無力導致無法穩定骨盆與股骨,及足弓扁平,都有可能是非特定髕股疼痛的原因。

👊 我們可以利用股直肌/腓腸肌的長度測試、股四頭肌/髖外展肌群的肌力表現、髕骨活動度,及足部姿勢指數等六項臨床測試,並且搭配患者的個人因子,將非特定髕股疼痛的患者分成三個子類別,進而針對各子類別的問題給予特定的治療介入。

💪 強壯類的患者需要的是平衡及本體感覺的動作控制訓練,而弱又緊類的患者接受每次45分鐘、每週三次,為期六週的閉鎖式肌力訓練,雖然肌力增加,但仍無法應付較高強度的日常生活活動。或許要再加強訓練的強度?或治療的期程需拉長?又或是在閉鎖式肌力訓練和伸展的治療結束後,仍須再給予動作控制的訓練?這是我們還不知道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