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鑌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蹲下來、起身、上樓梯,或是走久了之後,髖部的前側或內側會出現一種「卡卡的感覺」,有時還會伴隨痠痛?你以為只是姿勢不良或年紀大,其實可能跟一條叫做「恥骨肌」的小肌肉有關!
這篇文章包含下列在臨床上常被詢問的問題:
🙋 為什麼髖部會有卡住的感覺?
🙋 恥骨肌在身體裡的角色是什麼?
🙋 如果這條肌肉出問題,會帶來什麼影響?
🙋 怎麼自我檢查,甚至改善這個問題?
恥骨肌是什麼?它跟髖關節有什麼關係?
恥骨肌位在我們大腿內側深處,它的兩端分別接在骨盆和大腿骨上。它的工作是協助把大腿夾緊,也在我們活動髖關節 (像是抬腿、走路、轉身) 時幫忙穩定身體。
如果你的核心肌群 (如腹部深層肌肉) 沒辦法很好的穩定骨盆,身體就會叫恥骨肌來「幫忙撐住」。久了以後,這條肌肉張力就會變得過度緊繃,甚至影響髖關節該有的活動角度。
![]() |
⬆恥骨肌激痛點及其轉移痛模式。 |
當恥骨肌過勞,會發生什麼事?
當恥骨肌變得太緊繃,它會做出「錯誤代償」,例如用力把大腿骨往髖關節的窩裡塞,讓原本應該能靈活活動的髖關節被固定住。這會造成:
💣 髖部活動變得卡卡的、不順;
💣 蹲下或抬腿時會覺得疼痛;
💣 有時甚至影響到走路,出現像「拖著腳」或「躲避疼痛」的步態。
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就可能變成我們說的“髖夾擠症候群”:大腿骨與髖關節之間互相擠壓,導致慢性疼痛,甚至退化性關節炎。
你是髖夾擠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嗎?
髖夾擠常見於活躍、有運動習慣的人,像是:
😱 喜歡深蹲、瑜伽、武術、舞蹈等,需要髖部大幅活動的運動者;
😱 長時間處在坐姿的人,髖部長期彎曲著,恥骨肌容易緊繃;
😱 常覺得「大腿根部深處 (即鼠蹊處)」痠痛、卡住的人。
如果你覺得你的症狀很符合我上面所描述的,那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自我測試:夾擠測試 (Impingement test)
⇨ 躺下,將平常會不舒服的那腳抬起來,膝蓋彎曲;
⇨ 將膝蓋抱往身體的內側,像是要抱膝蓋到對側肩膀;
⇨ 如果這樣的動作會讓髖部有明顯疼痛,那你很有可能就是患有髖夾擠了。
恥骨肌還跟血液循環有關!
你沒看錯,恥骨肌的位置剛好靠近一條叫做「內側旋股動脈」的重要血管,覺得名字很長、很難沒關係,一點都不重要,你只要知道這條血管會供應我們大腿骨頭部 (也就是股骨頭) 的血液。如果恥骨肌太緊,壓迫這條血管,長期下來就會影響到股骨頭的血液循環,造成髖關節的疼痛與退化。
該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會怎麼處理這件事?
處理這種問題的時候,除了放鬆緊繃的恥骨肌,更重要的是透過運動治療來「喚醒你的核心肌群」。如此一來恥骨肌才不用再加班代償,髖關節才能恢復該有的靈活與穩定:
🙆 放鬆恥骨肌、髂腰肌;
🙆 加強深層腹部肌群,如腹橫肌、腹內斜肌,的穩定練習;
🙆 衛教你如何正確的使用髖部,也就是髖關節的“動作控制”訓練,讓你在日常生活及熱愛的運動中不再「夾擠」。
別再忽略大腿根部疼痛了
恥骨肌不大,但角色很關鍵。如果你有髖部深層的不適、卡住感或活動受限,別急著只看骨頭的問題,很可能是這條肌肉在求救。找個信任的物理治療師,好好的評估檢查、放鬆、再訓練,讓你找回自在活動的髖關節!
相關文章
與「髖夾擠症候群」脫不了關係的恥骨肌 (專業人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