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五十肩?你可能只是肩膀拉傷而已【上篇】

 
作者:李鑌

「我這個是不是五十肩?」這是很多肩膀痛的人第一個會問的問題,但你知道嗎?其實「五十肩」這個詞常被誤用。很多不是五十肩的肩膀問題,也被當成是五十肩來處理,結果反而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什麼才是真正的五十肩?


五十肩醫學上叫做「沾黏性肩關節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發生時,肩膀的關節囊會發炎、變厚、攣縮,就像被「凍」住一樣。因此,歐美又稱它作「冷凍肩 (Frozen Shoulder)」。

這種病會讓肩膀角度變得非常小,不管你自己動,還是別人幫你動,都抬不起來。而且越到晚上,疼痛越明顯。




原發性 vs. 次發性五十肩


五十肩在臨床上又分為原發性的和次發性的,“原發性”五十肩指的是不明原因自己就發生,常與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有關。

而“次發性”五十肩是因為肩膀曾經受傷或手術後不動,導致囊袋黏住了,像是旋轉肌撕裂、肩夾擠、鈣化性肌腱炎,都可能會演變成五十肩。


我是五十肩嗎?你可以做個小測試


用「Apley摸背測試」來看看,

🔎 摸背測試:手往下、往後摸背,像扣內衣的動作,會痛或抬不起來?
🔎 反摸背測試:手往上、往後摸背,像抓背動作。




如果是摸背測試比較不行,目前的狀況可能只是肌腱發炎、拉傷,還沒演變成五十肩,這個時候就應該要趕快處理;如果反摸背更卡、更痛,那就要懷疑是不是五十肩找上你了。


早點找專業介入,有差!


許多“次發性”五十肩,是因為原本的肩傷沒處理好,才惡化成「囊袋沾黏」。如果你現在只是疼痛、但肩膀還能動,就真的建議不要拖。應該趕快掛號,讓醫師檢查、診斷,並找物理治療師幫你評估、放鬆受傷的肌肉,以及修正動作習慣。




Take home message


🙆 肩膀痛、動作不能,不等於五十肩!
🙆 用摸背、反摸背來判斷動作限制方向。
🙆 提早治療肩膀疼痛,避免變成五十肩。


相關文章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影片拍攝


🎥 孕媽媽必修課!產前、中、後身體照護運動【健康LIVE直播】
@健康醫療網




🎥 肩頸僵硬、腰痠背痛,原來是因為呼吸的方法錯了?!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 終結足底筋膜炎,這是你必須知道的自我緩解辦法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 肩夾擠和五十肩原來大有關係!肩夾擠的成因及自救大法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一般民眾友善文章


這邊提供各種關於身體疼痛的簡易版文章,希望大家都能看得懂自己的身體可能發生什麼問題了。自己花點時間閱讀一下,了解身體的機制與疼痛的原因,能讓復原之路更快、更順暢喔!




脊椎中軸區




下肢髖膝踝




上肢肩肘腕




放鬆緊繃、強化穩定:讓腰真的動起來【下篇】


作者:李鑌

上一篇我們提到,很多腰痛後雖然「不再痛」,但仍然感覺腰卡、彎不下去,常常是因為深層的多裂肌不工作,外層的豎脊肌卻太用力。

你可以想像,這就像是原本該分工合作的兩位工人:一個負責細節、一個負責出力。現在細節工人躲起來了,出力工人就只好拼命撐著整棟樓,結果樓看起來還站著,但裡面其實超不穩。

那該怎麼辦?我們要做的,就是先放鬆太拚命的豎脊肌,然後慢慢喚醒沉睡的多裂肌。這樣一來,你不只能避免腰再出問題,還能重拾那種「我可以自然地蹲、自然地彎腰」的靈活感。


Step 1:放鬆豎脊肌,讓它先休息一下


減少豎脊肌的活性相對簡單,你可以用任何你會的放鬆技巧來降低豎脊肌肌筋膜的張力,例如徒手按壓或伸展。

🔓方法一:使用花生球、按摩球,或網球自我按壓放鬆

採平躺姿,雙膝自然彎曲腳踩地,這樣腰椎處可較服貼地面、不懸空。將按摩球放在脊椎兩側的肌肉上,記得避開骨頭、不要直接壓在骨頭上。稍微上下滾動去找到比較痠痛、有感覺的點,找到之後「不要動」,“定點按壓”約莫30~60秒。


⬆切勿使用真的棒球,太硬了,用完容易腫脹、受傷。


等一處定點按壓完之後,再往上、往下去尋找下一個比較酸痛的點。照此模式,在下背區域大約找3~4個點按壓,每天執行1~2次即可。

🔺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覺得舒服就每隔一、兩個小時又按一次,按太多、或按壓的過程中一直滾動,都容易讓組織腫脹、發炎,反而按完後覺得不舒服或疼痛。

🔓方式二:嬰兒式伸展

先跪坐,再將身體往前趴、雙手往前伸,這個伸展的擺位非常簡單,但能不能做到位的重點在「呼吸」。維持此伸展姿的過程中應該要一直保持由“橫膈膜啟動”的呼吸,想像把呼吸送到後背去、把背拉開,以確實伸展到豎脊肌及整個胸腰筋膜。

每次依照自身狀況停留30秒~1分鐘不等,感覺豎脊肌慢慢放鬆。




Step 2:啟動多裂肌,用「小動作」來練


多裂肌不是那種“用力感很強”的肌肉,它比較像微調器,所以我們不能像訓練大腿肌那樣猛做,而是要「用對順序、用對感覺」來啟動。在臨床上我非常喜歡利用“小範圍的”貓駝式,來讓我的個案練習啟動多裂肌。

🔓小範圍貓駝式

一般在做貓駝式 (Cat-camel exercise) 時是整個脊椎、大範圍的活動。在四足跪姿下,將屁股翹起、腰往地面凹陷,想像如同貓咪伸懶腰一般為貓式;再做卷腹、骨盆後傾,將胸腰往天花板凸起,如同長出駝峰一樣稱為駝式。

這樣的貓駝式因為是大範圍、整個脊椎一起動,這樣的活動很容易又用到本來就很喜歡出力的豎脊肌,造成骨盆前傾、腰椎過度前凸。




因此,與一般的貓駝式不同,我們在這裡要做的是“小範圍的”貓駝式,也就是只有「腰椎骨盆帶」在活動而已,胸椎、頸椎是保持正中位不動的!

四足跪姿下,先做一般大範圍的貓駝式,接著找到整個脊椎的正中位,即貓式與駝式的中間,整個脊椎保持相對直立、下巴微收、感覺脖子拉長不聳肩。

保持胸、頸椎不動,慢慢輕輕地將骨盆微微前傾,做出小範圍的貓式。這個時候多裂肌做出「向心收縮」,在這個姿勢保持呼吸,維持3~5秒的時間;




一樣保持胸、頸椎不動,再慢慢輕輕地將骨盆帶到微微後傾的位置,做出小範圍的駝式。

這個時候多裂肌做出「離心收縮」,多裂肌離心收縮的能力越好、椎間盤越不容易突出,是椎間盤突出患者在中後期非常重要的練習。因此我們可以刻意在這個姿勢待久一點,保持呼吸、維持8~10秒。




在小範圍的貓式與駝式之間轉換6~8下為一次,一天可以做個3~4次。這個矯正性運動如果做得好的話,過程中是不會有任何不適的。我都會請個案想到時如果周遭環境允許就做,多多益善,甚至可以當成運動前後的暖身及收操。


關鍵提醒:慢動作+穩定控制,才是真訓練


多裂肌不像你練胸、練腿那樣會「酸爆」,你反而是要感覺自己做得慢、控制得穩。有時候做得慢、做得穩,會比做得快、做得重,要難上許多呦!

這些練習不需要負重、一次也不用做很久,你需要的是大量、反覆的練習。每天累積下來花10~15分鐘,連續做3~4週,你會發現:

💪 彎腰不再卡住
💪 腰不再「自己緊起來」
💪 最重要的是,你的腰不會又再痛一次!




相關文章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腰不痛了,為什麼還是彎不下去?問題出在核心深處【上篇】


作者:李鑌

你是否曾經腰痛復健後,雖然不再痛,但總覺得腰彎不下去?明明症狀都改善了,為什麼身體還是不太聽使喚?

最近就遇到一位這樣的個案,兩個月前他因為椎間盤突出,痛到走路都有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現在已經完全不痛,日常也沒什麼神經症狀。但他發現一件怪事:每次想彎腰撿東西,腰部就緊到不行,完全彎不下去。

回診經過醫師的檢查,發現是「多裂肌萎縮」。聽起來很嚴重對吧?多裂肌這個名詞讓他一頭霧水,萎縮這兩個字更讓他緊張。其實,只要你理解身體發生什麼事了,就會知道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不需要慌張。




撐住腰椎的肌肉有兩種角色


我們的腰椎就像積木,一節節往上堆,為了撐住這個結構,身體安排了兩組重要的肌肉來幫忙。

其一是“豎脊肌”,位置比較外層、力量強,負責整體性的動作,像是整個人挺直的動作;其二是“多裂肌”,直接貼在脊椎上、中間偏深層的位置,動作小但精準,負責「一節一節」調整脊椎的穩定性。

想像你在蓋一座塔,豎脊肌像是在外面拉鋼索把塔拉直,多裂肌則像在每一層樓之間裝避震器,讓每一節穩穩貼合。沒有多裂肌這種細微控制,豎脊肌單獨發力,反而容易讓腰「挺過頭」,這就叫做腰椎的「過度前凸」。




為什麼會變這樣?身體不是越用力越好


在脊椎受傷之後,身體會本能地保護自己,常常讓豎脊肌「全力上場」來穩住腰椎。但久了反而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豎脊肌太用力 ⇨ 讓腰椎過度前凸;
腰椎過度前凸 ⇨ 抑制深層的多裂肌活動;
多裂肌沒參與 ⇨ 動作控制更糟、更容易再傷。

結果是,雖然你不痛了,但腰變得異常緊繃、動作不順暢、彎腰困難。這種狀況常發生在椎間盤突出的患者身上,尤其是過了急性期,進到亞急性、慢性期,但還沒開始練習「動作控制」的人。




怎麼知道自己的多裂肌是不是“不工作了”?


有兩個簡單的功能性測試能幫助你觀察現在的狀況:

站著往前彎腰測試 💁
理想狀況是骨盆有往後位移,腰部呈現自然的圓弧;
要是腰看起來平平的、骨盆沒有往後移動,或感覺下背部緊繃 ⇨ 表示多裂肌可能沒參與。

站著手舉高往後仰測試 💁
後仰時的理想狀況則是,骨盆往前位移、整條背部呈滑順的弧形;
如果腰部某一節的後仰「摺痕」特別明顯 ⇨ 可能是豎脊肌用力太多、多裂肌沒在幫忙。


⬆『🔺』代表有問題處。


該怎麼辦?


針對這樣的身體狀況,物理治療要做兩件事:

☝ 一是讓太喜歡出來做事、太活潑的肌肉,能夠冷靜、放鬆下來,也就是透過各種放鬆手法,讓豎脊肌放鬆下來。像是徒手按摩、伸展,或是肌筋膜放鬆技巧。




✌ 二是重新喚醒被壓抑太久、變得不愛做事的肌肉,也就是多裂肌。我們尤其是要練習多裂肌「離心收縮」(肌肉收縮的同時並非縮短而是拉長) 的能力,多裂肌這樣的能力,對於保護椎間盤不再突出特別重要。

下一篇會跟大家分享「如何透過矯正性運動來活化多裂肌」,避免腰椎再受傷,讓你的腰重新靈活起來!


相關文章




髖關節不順、走路卡住?可能是這條小肌肉在作怪!


作者:李鑌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蹲下來、起身、上樓梯,或是走久了之後,髖部的前側或內側會出現一種「卡卡的感覺」,有時還會伴隨痠痛?你以為只是姿勢不良或年紀大,其實可能跟一條叫做「恥骨肌」的小肌肉有關!

這篇文章包含下列在臨床上常被詢問的問題:
🙋 為什麼髖部會有卡住的感覺?
🙋 恥骨肌在身體裡的角色是什麼?
🙋 如果這條肌肉出問題,會帶來什麼影響?
🙋 怎麼自我檢查,甚至改善這個問題?


恥骨肌是什麼?它跟髖關節有什麼關係?


恥骨肌位在我們大腿內側深處,它的兩端分別接在骨盆和大腿骨上。它的工作是協助把大腿夾緊,也在我們活動髖關節 (像是抬腿、走路、轉身) 時幫忙穩定身體。

如果你的核心肌群 (如腹部深層肌肉) 沒辦法很好的穩定骨盆,身體就會叫恥骨肌來「幫忙撐住」。久了以後,這條肌肉張力就會變得過度緊繃,甚至影響髖關節該有的活動角度。


⬆恥骨肌激痛點及其轉移痛模式。


當恥骨肌過勞,會發生什麼事?


當恥骨肌變得太緊繃,它會做出「錯誤代償」,例如用力把大腿骨往髖關節的窩裡塞,讓原本應該能靈活活動的髖關節被固定住。這會造成:
💣 髖部活動變得卡卡的、不順;
💣 蹲下或抬腿時會覺得疼痛;
💣 有時甚至影響到走路,出現像「拖著腳」或「躲避疼痛」的步態。

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就可能變成我們說的“髖夾擠症候群”:大腿骨與髖關節之間互相擠壓,導致慢性疼痛,甚至退化性關節炎。




你是髖夾擠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嗎?


髖夾擠常見於活躍、有運動習慣的人,像是:
😱 喜歡深蹲、瑜伽、武術、舞蹈等,需要髖部大幅活動的運動者;
😱 長時間處在坐姿的人,髖部長期彎曲著,恥骨肌容易緊繃;
😱 常覺得「大腿根部深處 (即鼠蹊處)」痠痛、卡住的人。

如果你覺得你的症狀很符合我上面所描述的,那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自我測試:夾擠測試 (Impingement test)
⇨ 躺下,將平常會不舒服的那腳抬起來,膝蓋彎曲;
⇨ 將膝蓋抱往身體的內側,像是要抱膝蓋到對側肩膀;
⇨ 如果這樣的動作會讓髖部有明顯疼痛,那你很有可能就是患有髖夾擠了。




恥骨肌還跟血液循環有關!


你沒看錯,恥骨肌的位置剛好靠近一條叫做「內側旋股動脈」的重要血管,覺得名字很長、很難沒關係,一點都不重要,你只要知道這條血管會供應我們大腿骨頭部 (也就是股骨頭) 的血液。如果恥骨肌太緊,壓迫這條血管,長期下來就會影響到股骨頭的血液循環,造成髖關節的疼痛與退化。




該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會怎麼處理這件事?


處理這種問題的時候,除了放鬆緊繃的恥骨肌,更重要的是透過運動治療來「喚醒你的核心肌群」。如此一來恥骨肌才不用再加班代償,髖關節才能恢復該有的靈活與穩定:

🙆 放鬆恥骨肌、髂腰肌;
🙆 加強深層腹部肌群,如腹橫肌、腹內斜肌,的穩定練習;
🙆 衛教你如何正確的使用髖部,也就是髖關節的“動作控制”訓練,讓你在日常生活及熱愛的運動中不再「夾擠」。




別再忽略大腿根部疼痛了


恥骨肌不大,但角色很關鍵。如果你有髖部深層的不適、卡住感或活動受限,別急著只看骨頭的問題,很可能是這條肌肉在求救。找個信任的物理治療師,好好的評估檢查、放鬆、再訓練,讓你找回自在活動的髖關節!


相關文章